特征特性
半冬性,中早熟。幼苗半匍匐,叶片较宽,叶色黄绿,分蘖力强,成穗率高。株高69厘米左右,株型紧凑,旗片上举,穗层厚。穗纺锤形,长芒,白壳,白粒,籽粒半角质、饱满度较好。两年区试平均亩穗45万穗,穗粒数46粒左右,千粒重46克。抗旱性鉴定,抗旱性3级,抗旱性中等。抗倒性较好。
2009年、2010年分别测定品质(混合样):籽粒容重812克/升、805克/升,硬度指数64.0(2010年),蛋白质含量15.55%、16.54%;面粉湿面筋含量34.6%、34.2%,沉降值46.7毫升、58.0毫升,吸水率62.2%、61.7%,稳定时间4.6分钟、4.9分钟,最大抗延阻力221E.U、296E.U,延伸性20.0厘米(2010年),拉伸面积56平方厘米、84平方厘米。
产量表现
2008-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650.5公斤,比对照周麦18增产8.5%;2008-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660.8公斤,比对照周麦18增产19.2%。2009-2010年度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680.3公斤,比对照周麦18增加9.8%一般亩产750公斤,高产可达800公斤。
栽培技术要点
1、播期和播量:播期为10月10~30日,每亩播量10-12kg。如延期播种,以每推迟3天增加0.5kg播量为宜。
2、田间管理:精细整地,足墒下种,氮、磷、钾每亩使用量分别为尿20kg、磷酸二铵20kg、氯化钾10kg,追肥宜早不宜晚,拔节后每亩追施尿素6kg。田间管理的重点是苗全苗壮,提高成穗数,注意防治条锈病、叶锈病、白粉病和赤霉病及蚜虫。灌溉要抓住越冬期和拔节至抽穗两个关键时期。
适宜区域
该品种适宜在黄淮冬麦区河南、江苏、安徽、山东、湖北北部、山西南部、河北南部等区域种植。
|